部 bù
基本解释
部的基本解释
部 bù
1.部分;部位:内~。上~。胸~。局~。
2.中央政府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比局、厅高):外交~。商务~ 。
3.一般机关企业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编辑~。门市~。
4.军队(连以上)等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连~。司令~。
5.指部队:率~突围。
6.统辖;统率:所~。~领。
7.a)用于书籍、影片等:两~字典。一~纪录片。三~电视剧。b)用于机器或车辆:一~机器。两~汽车。
8.姓。
详细解释
部的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邑,( 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同本义 [Bu,an ancient place]
部,天水狄部。——《说文》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部分 。
如:上部;南部
单位 。
如:编辑部;批发部
军队领导机构 。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管辖 。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康熙字典
部的康熙字典解释
部 【酉集下】【邑字部】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𥳑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歷志】起五部。【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𠀤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
说文解字
部的说文解字解释
天水狄部。从邑咅聲。
天水狄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从邑。否聲。蒲口切。四部。按廣韵曰。部,署也。許冣目曰。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部”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右阝)为形旁,咅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部”。
《说文·邑部》:“部,天水狄部。从邑,咅声。”(部,天水郡狄部。从邑,咅声。)
“部”的本义是指天水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又引申为衙署。如我国从隋唐开始设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又引申指门类。如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有“四部分类法”,“四部”就是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也指全体中的某些部分,或指整体中的某个部位。
还可以作量词。如“一部小说”。
字源字型
部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