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sù
基本解释
诉的基本解释
诉 sù
控告:上~。
康熙字典
诉的康熙字典解释
诉 【酉集上】【言字部】
【唐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𠀤音素。【說文】吿也。【玉篇】論也,吿訴冤枉也。【廣韻】毀也。【左傳·成十六年】郤犫訴公于晉侯。【註】譖也。【史記·龜筴傳】王有德義,故來告訴。 又【說文】或作𧪜。亦作愬。【論語】膚受之愬。【註】愬己之冤也。【前漢·五行志】引作訴。 又【韻會小補】通作遡。【戰國策】衞君跣行,告遡於魏。【註】遡愬同。 又【集韻】昌石切,音尺。亦毀也。 【說文】本作𧦡。【字彙補】譌作辨,非。辨字左从言作。又𧩵。
说文解字
诉的说文解字解释
告也。从言,厈省聲。《論語》曰:“訴子路於季孫。”
告也。从言。㡿聲。桑故切。五部。凡從㡿之字隷變爲厈。俗又譌斥。論語曰。訴子路於季孫。憲問篇文。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诉”是形声字。小篆从言,斥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訴”。汉字简化后写作“诉”。
《说文·言部》:“訴,告也。从言,厈省声。”(訴,告诉。从言,厈省声。)
“诉”的本义是控告。如“起诉”、“上诉”,都取此义。控告他人,是求助于法律,所以“诉”又引申为求助、借助。如“诉诸武力”,就是借助武力解决问题。
又引申为告诉、说给人听。如“诉苦”。还特指倾诉心中怨苦。如成语“如泣如诉”。
字源字型
诉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