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动态的现代商业生态中,企业战略定位已从“可选课题”升级为“生存法则”。它不仅决定企业在红海竞争中能否突围,更关乎其能否构建持续增长的核心动能。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提出,差异化战略的本质在于通过独特的价值链活动塑造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中国玻璃网meesm.com。而定位理论创始人杰克·特劳特则进一步聚焦用户心智战场,强调“定位即抢占消费者认知中的优势阵地”。这一理论体系历经数十年迭代,已成为指导企业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方法论。
起源于20世纪美国的定位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新活力。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提出,定位理论已从1.0时代的“概念传播”迈入2.0阶段的“效能验证”。为适应中国市场特性,特劳特团队通过深度剖析本土消费行为与行业格局,为企业定制“认知占位+资源聚焦”的双轨战略。
例如,郎酒集团通过强化“酱香典范”的品类标签,在白酒混战中开辟高端赛道;母婴品牌妙可蓝多借势奶酪品类教育,快速占据细分市场头部地位。这些案例印证了定位理论的普适性——当企业资源围绕核心定位高效配置时,品牌势能可转化为实际增长曲线。

邓德隆在《新定位时代》中强调:“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取舍,而定位是取舍的标尺。”这意味着,从产品研发到渠道布局,从品牌传播到组织架构,所有经营动作必须服务于强化用户心智中的差异化认知。
以方太厨电为例,其“高端厨电专家”的定位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如自主研发油烟净化系统)、服务升级(全生命周期客户管理)等系统性投入,持续夯实品牌护城河。这种“定位驱动生态”的模式,使企业摆脱同质化内卷,转向价值竞争的高维战场。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定位理论正面临新挑战:信息碎片化削弱了传统心智占领的效率,跨界竞争模糊了行业边界。对此,特劳特中国提出“动态定位”理念——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数据洞察实时优化战术路径。
可以预见,未来的战略定位将更强调“柔性适配”:既需要长期主义的品牌定力,亦需敏捷响应市场变量。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唯有将定位理论与中国商业土壤深度融合,方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从“跟跑者”到“定义者”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