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 yín
基本解释
寅的基本解释
寅 yín
1.地支的第三位。
2.寅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三点到五点。
详细解释
寅的详细解释
〈形〉
(象形。据甲骨文为矢形。小篆讹变。本义:恭敬) 同本义
寅,居敬也。——《说文》
寅,敬也。——《尔雅》
夙夜惟寅。——《书·舜典》
严恭寅畏。——《书·无逸》
寅哉寅哉。——《周书·祭公》
寅宾出日。——《书·尧典》
又如:寅亮(恭敬信奉);寅畏(恭敬畏惧);寅清(言行恭谨,持心清正)
〈名〉
地支的第三位
寅,髌也。正月易气动,去黄泉欲上出,侌尚强也。——《说文》。段玉裁注:“髌,字之误也,当作ń。”
又如:星次序数之一。古代天文学十二星次中的“析木”为寅
在历法中用以纪年,太岁(反木星)运行到析木为寅年,太岁的名摄提格。
如:寅皮(老虎皮,亦指属虎的人)
用以纪月,指夏历正月。
如:寅月;寅正(农历正月)
用以纪时,指凌晨三至五时
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西游记》
又如:寅正一刻(四点一刻)
同僚 。
如:寅翁(对在同一衙门做事者的敬称);寅家(同僚);寅丈(对同僚的尊称);寅兄(旧时同僚之间的的敬称);寅生(同寅,同官)
五行属木
寅,木也。——《论衡》
康熙字典
寅的康熙字典解释
寅 【寅集上】【宀字部】
〔古文〕𦦚𡓵㝙𢁐𡩪【唐韻】弋眞切【集韻】【韻會】夷眞切,𠀤音夤。【說文】寅,𩪯也。本作𡩟。【徐曰】𩪯,𢷤斥之意。正月陽氣上銳,而出閡於宀也。臼,所𢷤也,象形。今作寅,東方之辰,一曰孟陬。【前漢·律歷志】引達於寅。【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玉篇】演也,敬也,强也。【書·堯典】寅賔出日。【註】寅,敬也,以賔禮接之。出日,方出之日。蓋以春秋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識其初出之景也。又【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註】言蚤夜敬思其職也。又【臯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註】謂當同其寅畏,協其恭敬,使民彝物,則各得其正也。 又【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𠀤音夷。義同。○按《說文》寅訓𩪯也,夕部夤訓敬惕。今諸書寅字兼敬惕義。寅夤二字古疑通。
说文解字
寅的说文解字解释
髕也。正月,陽气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凡寅之屬皆从寅。
髕也。髕,字之誤也。當作濥。史記,淮南王書作螾。律書曰。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天文訓曰。斗指寅則萬物螾。高注。螾,動生皃。律曆志曰。引達於寅。釋名曰。寅,演也。演生物也。廣雅曰。寅,演也。晉書樂志曰。正月之辰謂之寅。寅,津也。謂物之津塗。按漢志,廣雅演字皆濥之誤。水部曰。濥,水衇行地中濥濥也。演,長流也。俗人不知二字之別。濥多誤爲演。以濥釋寅者。正月陽氣欲上出。如水泉欲上行也。螾之爲物。詰詘於黃泉。而能上出。故其字从寅。律書,天文訓以螾釋寅。正月昜气動。句。去黃泉欲上出。侌尙強也。杜注左傳曰。地中之泉。故曰黃泉。陰上強,陽不能徑遂。如宀之屋於上。故从宀。象宀不𨔶髕寅於下也。髕寅,字之誤也。當作濥濥。或曰當作螾螾。宀象陰尙強。象陽氣去黃泉欲上出。弋眞切。十二部。凡寅之屬皆从寅。𡓵,古文寅。下从土,上象其形。文一 重一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寅”是象形字。甲骨文从矢,从囗(箭函),会从函中请出箭矢来之意。金文左右均为手,像双手捧矢。篆箭头讹变成“宀”。隶变后楷书写作“寅”。
《说文·寅部》:“寅,髕也。正月,阳气动,去黃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髕寅於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寅,摒弃排斥。寅代表正月,这时阳气发动,离开地底的黄泉,想要向地上冒出,但阴气还很强大,像交相覆盖的深邃屋子一样覆盖着大地,不让阳气顺畅抵达,并且将它摒弃排斥于地下。大凡寅的部属都从寅。)
“寅”的本义是指从函中请出矢。引申表示进礼、虔敬之义。如《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寅畏”即“敬畏”。
农历以干支纪年,“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卯”是地支的第四位。成语“寅吃卯粮”意思是寅年就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
“寅”字被借为地支用字之后,完全失去了本义。又可指十二时辰之一,“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
字源字型
寅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